世道紛亂,好好過活,成為大家這一年的集體命題。三個大男孩從城市遷入上水圍村,租了一間普通村屋,上居下舖一起生活、養貓、經營共享空間,並把它命名為「ATMA」,有呼吸、靈魂之意。這塊淨土也連結了村民,過節辦聚餐,幫街坊創業搞寄賣,關係像家人般親密。村中人都說,ATMA就是有種魔力,叫人流連忘返。
ATMA很隱世,不刻意走進圍村,是不會知道這店的。但如果你路經文閣樓46號,定會好奇駐足看看這別樹一格的村屋。它是幅凌亂而恬靜的構圖:這邊一個廟宇用的功德箱,上掛「清雲門」牌匾;那邊放滿多肉植物,遠處還有巨型高達。戶外空間放了大小桌椅,每個角落以盆栽點綴,明明風格不相近,加起卻感和諧,雲淡風輕,就像店中幾位男孩。
ATMA誕生於去年3月,三位主理人來自不同背景,有不同職業。Kyle Wong是位咖啡師,Joe Yip是YouTuber及兼職節目主持,廖康兆是位風水師。問他們ATMA其實是個甚麼地方,他們沉思良久,說很難定義,「我們以賣共享空間為主,也會以體驗模式推廣北區咖啡文化。」ATMA出現不久,就聚集了一批街坊鄰里,在店中學手沖咖啡。彼此熟絡後,發現原來圍村高手如雲,這個識瑜伽,那位懂陶瓷,Joe提議不如在ATMA舉辦不同工作坊,讓大家互相學習。冥想、瑜伽、陶瓷、手沖咖啡等,只要是說得出,都能在這裏出現。
「這祖屋本身是爺爺嫲嫲住的,二人去世後,房子丟空了。我想保留房子的記憶。」2018年,康兆跟親戚租下這村屋三樓一個房間自住,某次同學聚會中重遇小學同學Kyle,聊起圍村生活,大家忽發奇想,不如搬進去開展大計,最後以八千多元租下地面丟空多年的空間,但房子一開始卻形如廢墟。
落手落腳改建 工作坊賺珍貴友誼
「我們決定親力親為改變這裏,一來沒錢,二來親手做有成就感。最大工程是重新鋪過屋外地面,沒有經驗的康兆要用電鑽鑿起地磚,他做到哭了。」慶幸當時有位懂室內設計的朋友協助,髹油、鑽地、鋪電線,在村口撿了些二手家具翻新再用。二、三樓是生活空間,平日二樓用來舉辦工作坊,天台則是個待改造的空間,武肺期間Joe在這裏自學製作多肉植物,作品放在店中及Instagram上賣,之後會開工作坊,將手藝分享出去。
「很多人都不喜歡北區,上水人覺得有個這樣的地方很好,終於有空間給他們休息,不只得水貨客。我們一直很低調,但也慢慢經營到區內客。」Joe說村民都很親切,一發現有甚麼寶物,不管是否適用,也先問ATMA。店外的巨型高達、廚房的焗爐、桌椅家具不少都是街坊送贈,甚至有人從流水響拿回一桶山泉水,說要給他們沖山水咖啡。
除了連結區內居民,三位男孩甚至協助鄰里創業。ATMA常客Tiffany,正職是位陪月員,在三位年輕人鼓勵下,去年成立了番梘品牌「同皂仁」,放在店中售賣。Tiffany不擅長用電腦,三人教她行銷,為她在社交平台出post,更一起設計肥皂包裝。「我在他們身上找到已遺失的活力,我52歲了,一直覺得自己只是個師奶仔,沒想過可擁有自己品牌。」
去年搬到圍村生活的90後陶瓷老師Ceven,去年開創品牌凡.物。因為喜歡精品咖啡,她亦由常客變成ATMA的兼職咖啡師,「我常拿陶瓷作品給Kyle看,他讚賞我,我就會飄飄然。」Kyle向Ceven訂了些餐具器皿,放在店中用,更留了空間寄賣Ceven的作品。
入不敷支不放棄 人情味帶來滿足
這一年,苦無出路的香港人,常談到絕境,ATMA亦然。「經營這地方非常吃力。因為真的入不敷支,我們得靠正職才能維持。」三人投資超過50萬,包括損耗、裝修、買器材等,後來發現不同活動帶來的快樂,是沒法以金錢計算的。「外面的租金,跟自己得到的東西不成正比,在這裏卻令我很滿足,金錢已不是最大誘因。」
最大誘因,或者來自真實的人情味和生活質感。Kyle曾是位graphic designer,因為工作上的掣肘及人事問題,24歲時他毅然去了澳洲工作假期。「在那邊當咖啡師有張長吧枱,你經常對着不同客人,都是很真實的客人。」Kyle離開澳洲時,有熟客人前來道別,擁抱,他當時哭了,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深深觸動他,「回港後我刻意找了間能跟客人這樣接觸的咖啡店,重新再來過,當時薪金只有$9,500。」10個月後,Kyle拿出積蓄跟友人合夥,在長沙灣開咖啡店,「但當成為老闆後,你不得不理會租金和經營成本,但這不是我想要的。」
再次對生命充滿疑問的Kyle,重遇當時也在不斷探索生活可能性的康兆,二人一拍即合。「讀書時,我媽媽患上抑鬱症,經常跟我說想自殺,所以我去研究術數、風水,看看能算出甚麼。到底生命是甚麼,我在一直探索。」康兆開始接觸心靈治療的工作,二人連同打算想搬出來住的Joe,開展簡單慢活,兩袖清風的生活。
搬進圍村前三人也擔心如何跟村民打交道,因此Joe開了"Atma Channel",一開始拍了條影片,帶隊從ATMA出發,騎單車在村裏面派發手沖咖啡,那次經驗發現村民其實都很簡單親切。因為對鄉村不熟悉,三人搬進去後,更有衝動了解身邊環境,發現上水圍歷史文化豐富得很,小小一條村內就有歷史悠長的祠堂、私塾,圍內村更是條有護牆和護城河的村落,明末清初至今養活了20多代人,見證300多年歷史。
或許有人會說大好青年,韜光養晦,隱於城市外,不可惜嗎?三人如是說:「人去到絕境,就會有新的可能性和生態,絕處逢生,生活從來不只一個答案。」
記者:王秋婷
攝影:郭于祺、許先煜、伍慶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支持蘋果深度報道,深入社區,踢爆權貴,即Like蘋果專題及調查組FB專頁!
October 26, 2020 at 05:06AM
https://ift.tt/3kwjDOd
上水|90後租上水圍千呎村屋樓上生活樓下開cafe 幫街坊創業賣番梘陶瓷:這裏就像社區中心 - 香港蘋果日報
https://ift.tt/2YScOwR
Bagikan Berita Ini
0 Response to "上水|90後租上水圍千呎村屋樓上生活樓下開cafe 幫街坊創業賣番梘陶瓷:這裏就像社區中心 - 香港蘋果日報"
Post a Comment